![]() 視頻 | 虛擬幣傳銷大案告破 超200萬人參與 親歷瘋狂炒幣:風險和暗道無處不在 本報記者/鄭瑜/北京報道 日前,虛擬幣上演瘋狂行情,“一夜暴富”的故事又悄然在各個社群里流傳,但炒幣之后無法變現的情況也在持續蔓延。 根據央行要求,各金融機構和非銀行支付機構不得直接或間接為“虛擬貨幣”提供賬戶開立、登記、交易、清算、結算等產品或服務。 由于國內監管不允許銀行、支付機構為虛擬幣交易平臺提供支付服務能力,OTC場外交易模式應運而生。其中,虛擬幣的交易存在于虛擬幣交易平臺,法幣資產的轉移則發生在用戶間的法幣賬戶(銀行卡、支付賬戶)之中,以此完成法幣與虛擬幣的交易。 但隨著反洗錢力度不斷加大,“炒幣賺到了幣,怎么變成法幣安全的落入腰包”成為各位炒幣用戶心中的大患。而為了想方設法逃過監管、鉆法律的漏洞,虛擬幣交易平臺投資人心存僥幸地開始了“貓鼠游戲”…… 洗錢兇猛 當前,通過比特幣匿名轉賬逃開流向追蹤,成為一些不法分子掩飾隱藏犯罪所得的手段。 由于匿名、去中心化(在交易過程中具體體現為不依賴于中心結算)的特點,在比特幣轉賬交易中,交易雙方匿名不可追溯,極其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比如嫌疑人將非法所得放入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通過境外虛擬貨幣交易平臺,將非法所得轉換為比特幣等虛擬貨幣,接下來進行基于虛擬貨幣的轉賬或直接兌換成人民幣等法幣。 裁判文書網上的一則案例顯示,多名被告實施電信詐騙,張某(化名)負責通過刷POS機消費轉移錢款,丁某通過比特幣交易的方式將詐騙款換為比特幣,然后將購買來的比特幣賣出,并指令比特幣買家將人民幣錢款轉入多個個人銀行賬戶,最后將錢取出,以達到洗錢目的。 騰訊安全戰略研究分析指出,前幾年,國內虛擬貨幣洗錢犯罪并不常見,近年來(數量)突然猛增。在裁判文書網上查詢國內虛擬幣相關洗錢案件,2020年案件量明顯多于2019年之前的案件量,2021年至今的案件量已經超過了2019年全年數量。 “虛擬貨幣中,比特幣是大多犯罪分子洗錢的必備選項,用比特幣洗錢這條黑產鏈的資金體量令人咂舌。2019年、2020年轉入非法資金的比特幣地址越來越多,而每筆金額千萬美元甚至上億美元的占比也有所上升。也就是說,2019年、2020年每年轉入比特幣地址的非法資金有數十億美元之巨,超過百億元人民幣。”騰訊安全戰略研究表示。 對于犯罪分子“青睞”通過比特幣洗錢的原因,上述分析認為,基于比特幣市場逐漸成熟的背景,以及全球疫情加重等因素。就國內而言,主要原因是2020年末開始的“斷卡”行動,依賴于國內銀行卡取現的傳統洗錢模式受到嚴重沖擊,犯罪分子不得不改變策略,“比特幣洗錢”自然成為更加劃算的條件。 交易關卡 比特幣交易到底面臨著哪些暗道和風險?《中國經營報》記者以買幣者的身份進行了體驗式調查。 “請提供近7天銀行卡流水,賬戶余額。”“為什么最近7天沒有消費?那提供最近一個月的銀行流水”日前,記者在嘗試向某國內虛擬幣交易平臺購入比特幣時,被賣家要求出示銀行卡流水。賣家反復表示,因最近OTC交易黑錢流入比較大,希望買家理解。 在記者提供最近一個月流水后,對方因看不到記者余額更詳細的來源,拒絕了記者在場外向其轉賬人民幣。最終,記者購入比特幣的訂單因逾期被自動取消。 賣家交易緣何如此“謹慎”? 事實上,從去年開始的幣圈“凍卡潮”正在不斷擴大,“稍不留神”交易的銀行卡就會被凍結,連原本自己的資金也無法取出,后續還可能需要配合警方調查。 目前,行業的默契在于——“買家從銀行或第三方支付工具直接轉賬,不要備注。” 但這樣的做法顯然不能完全躲過銀行等支付通道的監控。在記者使用支付寶轉賬給虛擬幣平臺上的賣家時,支付寶直接彈出了“詐騙提醒”,除了“立即舉報”的按鈕再無其他選項。 不過,當記者更換同一身份證注冊的另一個支付寶賬戶,繼續嘗試向上述賣家發其轉賬時,變成了反欺詐中心提醒,多了“去答題”的選項,正確對一些防詐知識進行作答后,記者完成了向賣家的轉賬。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第三方不能百分百阻攔買家,似乎讓投資者有了喘息之機。但是即便成功完成交易后,投資者仍面臨后續凍卡的風險。 變現“花招” 為了能安全地將炒幣獲得的收益變成法幣,幣圈中人可謂絞盡腦汁。 除了上述提及的“不要備注”,在查閱各個賣家的交易要求過程中,一些提示常令人哭笑不得——“轉給某某銀行,支行隨便你寫” “‘公安備案’,黑錢自重”“不要掃碼,手動搜我微信號,添加后請打招呼,我也加上你后,再轉賬”。 有的賣家為了分散風險,甚至動員親戚朋友分開十幾張卡收款。亦或者折價出售,變相逼迫對手方用“沉淀資金”快速買入。(在賬戶現有的余額而不是騰挪來的“黑錢”)。 在線上交易“信任”危機愈演愈烈之時,辦理一張國外的銀行卡,將手中的幣換成美元也成為了一時的解法。同時,一部分人也將目光投至線下,打出了現金交易優先的口號。 不過,上述招數并不能瞞天過海。 區塊鏈與數字貨幣研究者楊俊表示,對于銀行、支付機構均有反洗錢義務與職責,且必須覆蓋所有用戶及其所有行為,是否備注虛擬幣交易只是用戶的一種交易行為。如果備注的話有助于銀行、支付機構對該交易的真實用途予以識別與控制,若不備注則相應增加了識別虛擬幣交易的難度,但并不一定能夠逃避開反洗錢識別,能否識別與監督到則需要根據交易發生平臺(銀行、支付機構)的反洗錢能力,尤其是反洗錢策略模型與系統運營能力。 監管警覺 “炒幣賺了點錢,變成法幣的一霎那銀行卡被凍結了,收到黑錢了。”小王(化名)表示,“剛剛去銀行了,得到答復說是‘可疑轉賬行政凍結’,賣幣首款觸發了風控,解凍時間需要3天,如果查明我沒有問題的話會自動解凍。” 中國銀行法學研究會理事肖颯撰文指出,“銀行賬戶被凍結的原因有很多,而在幣圈,凍結的多數原因可特定化為銀行賬戶欠款來源不法,系屬臟款。在銀行賬戶所有人的主觀方面無法確定的情形下,為避免贓款被隱匿,司法機關往往會擴大可控制的銀行賬戶范圍。” 肖颯認為,這些“凍卡”事件,與近年司法機關的辦案傾向息息相關。一方面,自2021年刑法修正案(十一)生效、洗錢行為入罪以來,洗錢行為已被各地偵查機關納入打擊犯罪的工作重點。而無論是洗錢罪還是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上游犯罪的贓款走向都是該類犯罪構成要件中的關鍵。虛擬貨幣的法幣交易往往忽略對資金來源的審查,當偵查機關認定贓款流向并介入調查時,便會凍結銀行賬戶。另一方面,2020年年底五部門聯合出臺《關于依法嚴厲打擊懲戒治理非法買賣電話卡銀行卡違法犯罪活動的通告》,決定著重打擊由電話卡、銀行卡引發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基于此,近期加強了對銀行卡資金流水的管控。而容易存在疑點的幣圈賬戶,正是司法機關關注的重點之一。 |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和圖片均來自用戶投稿和網絡收集,旨在傳播知識,文章和圖片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僅供學習與參考,請勿用于商業用途,如果損害了您的權利,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正或刪除。謝謝!
始終以前瞻性的眼光聚焦站長、創業、互聯網等領域,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互聯網資訊,幫助站長轉型升級,為互聯網創業者提供更加優質的創業信息和品牌營銷服務,與站長一起進步!讓互聯網創業者不再孤獨!
掃一掃,關注站長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