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新華社■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孫兆 “最近,我們每天都在線上搶菜。”家住北京的李先生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十年前常常用電腦“偷菜”的自己,如今真的在各大生鮮平臺“搶菜”。而這一切,都源于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國各地的人們變得謹慎,盡可能減少出門以及不必要的接觸。 與此同時,為了減少出門帶來的風險,生鮮電商以及大型超市、外賣APP快速入局,成為本次疫情中影響最為直接的領域之一。而在此次疫情暴發之前,生鮮電商行業可以說是正處在“危急存亡之秋”。 2019年,受到無數投資者關注的生鮮電商行業慘遭“洗牌”。2019年最后的一個季度,生鮮電商更是每個月都有負面消息:10月,迷你生鮮因長期虧損暫停運營;11月,呆蘿卜燒完6.3億元融資后,資金鏈斷裂,上千家門店關閉;12月,易果生鮮拖欠上千萬元債務,進入法院黑名單…… 而根據中國農業生鮮電商發展論壇公布的數據顯示,在全國4000多家生鮮電商中,只有1%盈利,4%持平,88%虧損,剩下的7%是巨額虧損。在資本的較量中,生鮮電商平臺大多是“一地雞毛”。但是,近期疫情之下暴漲的線上買菜需求,將生鮮電商再一次推向風口。 疫情之前,大部分有過網購經驗的消費者并沒有線上購買生鮮食材的習慣,而在疫情形勢的倒逼下,生鮮電商成為城市人群的買菜首選。 數據顯示,餓了么在今年春節期間,北京地區外賣的買菜訂單量同比增長9倍,商超訂單也同比增長超2倍;盒馬過去一周多在廣州、深圳、成都等地訂貨量達到平時的5~10倍;每日優鮮除夕至正月初四期間實收交易額較去年同期增長321%;京東到家全平臺銷售額相比去年同期增長470%;美團也表示春節期間日均訂單量為節前的數倍,并持續上漲。 而訂單量激增也帶來了新的問題,此前不少生鮮平臺多次出現“暫不銷售”“售完”等狀態,配送效率也因人力、運輸等方面的影響滯后。“即便可以配送,超時問題也屢有存在。”李先生指出,雖然生鮮平臺上會顯示送達時間,但這段時間很難準時。對此,平臺客服給出的解釋是,“受到疫情防控導致的物流不暢、人力緊缺等影響,部分站點可能因訂單集中,導致配送延時。” 業內人士表示,配送不及時的問題也從側面反映了當下供貨能力和配送能力暫不能完全匹配消費者自由購買的需求。原本日常消費品和生鮮蔬果的供應不成問題,但春節假期加上疫情暴發,讓許多配送員無法及時返崗,線上生鮮到家不僅配送時間從1小時拉長到2小時甚至更長時間,配送范圍有時也會因為一些原因被限制。 此次疫情期間暴露出的問題,實際上也正是很多生鮮平臺此前被市場淘汰的原因,無論是供應鏈問題,還是運力問題,都是目前生鮮平臺由來已久的問題。因此,如何在此次非常時期調動綜合能力,保證供應鏈渠道、運力能力、價格平衡以及充足的人員調配等需求,是生鮮電商平臺能否突破此前瓶頸、釋放增長潛力的重要機會。疫情之下,對于生鮮電商是一次“大考”,誰能在配送速度、新鮮程度和價格優惠度三方面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誰就能在此次疫情之下突圍,也才能在疫情過后獲得用戶更多的“選票”。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曹 陽 |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和圖片均來自用戶投稿和網絡收集,旨在傳播知識,文章和圖片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僅供學習與參考,請勿用于商業用途,如果損害了您的權利,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正或刪除。謝謝!
始終以前瞻性的眼光聚焦站長、創業、互聯網等領域,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互聯網資訊,幫助站長轉型升級,為互聯網創業者提供更加優質的創業信息和品牌營銷服務,與站長一起進步!讓互聯網創業者不再孤獨!
掃一掃,關注站長網微信